谈文化旅游发展,彭清华说了这些妙语“金句”
4月29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召开,近800人在成都主会场、2.8万人在各地分会场参会。围绕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战略目标,把文化和旅游统筹研究谋划、系统部署推进,这在我省还是第一次。
会上,省委书记彭清华发表讲话,擘画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推动文化大繁荣、旅游大发展的“总蓝图”,发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总动员”。
彭清华的讲话在与会代表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认为,讲话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当前和长远维度,精准把握文旅融合发展大势,深刻阐明了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内涵要求、总体目标、总体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讲话语言生动、通俗易懂、直击心扉,令人耳目一新。
彭清华的哪些“金句”和论述赢得强烈共鸣?川观君进行了整理。
谈文旅发展历史和趋势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产物,多元的文化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旅游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古人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教弟子“游于艺”,古代丝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和我国的长城、故宫、兵马俑,以及我省的三星堆、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既是人类文化结晶也是宝贵旅游资源。可见,文化和旅游是相生共兴、融合交汇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杨树摄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新要求,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在参与文化和旅游活动中享受美好幸福生活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时代潮流。在这个深刻变革过程中,我国文化旅游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从观光游向休闲游、体验游转变,人们到一个地方观山赏水品文化,不仅放松身心愉悦心灵,而且获得知识体验文化。
二是从景区游向全域游、生活游转变,大美河山、地域文化、民风民俗、一城一村一景都是旅游去处,人们更乐于融入当地生活场景。
三是从团队游向自助游、深度游转变,“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时尚,自驾出行、网络服务、私人定制等更为普遍,“千禧一代”和“银发一族”都能一部手机走天下。
四是从大众游向分众游、品质游转变,旅游成为生活的常态和“刚需”。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倒逼供给侧创造新产品,亟需用好文化这个最好的旅游资源、激活旅游这个广阔的文化市场,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提档升级。
成都一景 华小峰 摄
谈四川文化旅游资源
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映衬,展现出无穷魅力
四川文化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独特的巴风蜀韵。这里诞生了女娲、嫘祖、大禹等人文始祖的历史传说,创造了神秘灿烂的古蜀文明,孕育了茶文化、竹文化、丝绸文化、道教文化等东方文明符号性文化。勤劳质朴的农耕文化,开放多元的移民文化,信念坚定、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红色文化,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文化,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与时代同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这方土地交融演进,凝聚形成了开放包容、崇德尚实,吃苦耐劳、敢为人先,达观友善、巴适安逸的人文精神。
四川文化遗存丰富璀璨,登记在册的就有6.5万余处,青铜神树、金沙太阳神鸟等都是国之瑰宝,青羊宫、武侯祠、阆中古城等古迹星罗棋布,都江堰至今泽被广阔的成都平原。
都江堰水利工程 何勃 摄
文化名家俊杰辈出,“文宗自古出巴蜀”,文翁兴学、落下闳创制太初历影响深远,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杜甫、苏轼、杨慎、郭沫若、巴金等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文化习俗多彩多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9项,格萨尔史诗至今在全球广为传唱,羌历新年、彝族火把节等独具特色,川剧、灯戏、清音等魅力犹存,川菜、川酒、川茶等名扬四海,喝盖碗茶、涮麻辣烫、摆龙门阵、游“农家乐”等是川人的生活符号和“乡愁”记忆,工作“快节奏”、安逸“慢生活”在巴蜀大地奇妙交融,成为现代生活的生动写照。
川剧变脸吐火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诗人王勃盛赞“优游之天府、宇宙之绝观”。大自然的特别眷顾成就四川“天府之国”的美誉,也赋予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四川地处青藏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海拔跨度从188米到7556米,是神奇景观带中华对角线和北纬30度交汇地,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孕育了雪山、高原、峡谷、盆地、森林、冰川、大江大河等自然奇观,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5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4处、4A级及以上景区275个,均居全国前列。
四姑娘山长坪沟
三星堆、金沙遗址“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九寨沟、黄龙是名副其实的“童话世界”,国宝大熊猫在这里繁衍生活800多万年,还拥有安宁河谷这样的世界级阳光康养走廊。毛泽东同志《七律·长征》有5句描写红军长征途中最具历史性和标志性意义的地方,其中4处在四川境内或交界处。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与绚烂多彩的人文景观在这里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展现出无穷魅力。
九寨沟杨树摄
谈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目标
文旅深度融合的文化高地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文化旅游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富民产业、幸福产业,是四川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能、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文旅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任务。
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必须顺应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更好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影响力、特色鲜明的旅游吸引力、优质高效的产品供给力、领先水平的产业竞争力。经过5年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高地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走出四川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
实现这一目标,要正确处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走融合发展之路,做到文以旅传,旅以文兴。正确处理事业与产业的关系,走协调发展之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走全域发展之路,全省“一盘棋”布局、各地“车马炮”落子,推动文旅景观全域提升、服务供给全域配套、市场治理全域覆盖、相关产业全域联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走持续发展之路,让四川文化更加流光溢彩,让巴蜀大地更加水绿山青,前不负祖先、后造福子孙。
谈落实重点任务部署
各地要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形成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生动局面
省委提出全省文化旅游发展“一核五带”的总体布局。
各地要主动融入、找准定位,确定着力重点,突出特色优势,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形成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生动局面。
大熊猫是四川响当当的王牌“名片”,打造“十大”知名文旅精品,首先要塑造好“大熊猫”这个超级IP,吸引更多国际游客“走进来”,带动川剧、川灯、川菜、川茶、川酒等“走出去”。
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旅游的“黄金名片”,既要保护管理好,也要研究利用好,真正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把属于巴蜀大地的文化记忆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有研究表明,游客消费60%发生在晚上6点以后,过夜消费是一日游4倍以上。要大力发展“月光”经济,打造旅游演艺品牌,开发特色夜游、休闲娱乐、灯光秀等,改变“白天看景、晚上走人”境况,让远方的客人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文化旅游不仅要“好玩”更要“玩好”。要着眼于“通达”,完善“快旅漫游”服务体系;着眼于“舒适”,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标准化建设;着眼于“便捷”,打造“天府文旅”智慧信息平台。
文化是最好的“使者”,要挖深用好遗迹遗物、蜀工蜀艺、川剧川曲、民族民俗、美景美食等资源,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和贸易,增强四川文化软实力和巴蜀文化影响力。
谈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项目化推进,全省上下齐心协力一起干
要创新市场运作机制,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减少行政审批、促进行业自律,把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放给市场,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要在全省实施文明旅游行动计划,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志愿者服务,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大学生、离退休专家学者等人员义务开展文旅解说、涉外翻译等,让“人”成为最美的风景。
探索当地群众合理分享经营收益机制,让群众参与资源开发、商品产销、经营活动等,重大项目建设不能让当地群众“一搬了之”,尽可能让他们融入其中,让当地居民生活成为活的文化和独特生活情境。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不只是宣传和文旅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省上下齐心协力一起来干。各地要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党政“一把手”牵头谋划部署,分管负责同志各司其责抓好落实,有关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建设文旅强省的强大合力。要坚持项目化推进,把各项部署一条一条细化分解,列出项目清单、明确牵头领导,落实到省级部门和相关市(州)、县(市、区),确保各项工作有项目、有人抓、可落地、见成效。
推动新时代四川文旅融合发展其力已聚、其势已成。我们要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以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以美满生活回报四川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