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第一批
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成果新闻发布会
11月8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文化和旅游厅一办公区401会议室召开第一批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成果新闻发布会。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谢海银发布第一批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成功创建名单。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介绍了第一批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成果的相关情况。中央、省级、成都市级10余家新闻单位记者参加了新闻通气会并提问。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充分调动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典型示范、典型引领作用。原文化厅、财政厅于2016启动了示范县创建工作,经过严格的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2017年7月,泸州市泸县、自贡市荣县、阿坝州茂县、达州市达川区、攀枝花市东区、德阳市什邡市、广安市武胜县成为全省第一批创建县。经过两年的创建,2019年5至8月,省创建办组织相关人员先后开展了课题评审、第三方评估、现场检查和集中评议等验收环节,7个示范县圆满完成创建目标全部通过,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政府主体责任得到落实,走出了一条集中力量抓文化的新路子。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标准等诸多问题,省创建办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压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打破传统规则、跨越文化界限,取得现代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创新与突破。各创建示范县党委政府把主体责任杠在肩上,各示范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创建工作汇报并进行安排部署,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综合目标考核、纳入县财政预算,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体责任得到了很好落实。达川区区委区政府在创建过程中,将乡镇广电站与文化站合并,把全区54个乡镇(街道)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的174名文化工作人员的管理权上收到区文旅局,实行“区乡共管、以区为主”的管理模式,区文旅局对乡镇文广站职工进行统一考核、统一调动。这种“垂直管理”模式,让全区基层文化队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极大地提高了文化队伍的整体实力,也为“总分馆建设”奠定了基础。二、着力解决“痛点难点”问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示范县的创建,有力地撬动了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经初步统计,7个示范县共投入创建资金1.97亿元,2019年文化事业费总投入43825.33万元,文化事业费人均最高达州市达川区132.12元,最低泸州市泸县62元,投入均高于全省(2018年我省人均文化事业费51.58元)平均水平,为加大文化事业经费保障,加快文化小康积累了经验。7个示范县采取新建改建、维修改造、设施提升等方式加强了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投入,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7个示范县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设置率达到100%。三、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7个示范县根据自身实际,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以制度设计课题为牵引,探索创新了服务模式,为我省“五大片区”同类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示范引领。武胜县开展了《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泸县探索出了“以需定供”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攀枝花市东区开展了“1+3”协调创建公共文化模式。茂县作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域,借助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探索出了“非遗文化助力创建”的“两融合”茂县模式。什邡市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发展理念,探索出了数字化整合公共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模式。达州市达川区探索出了“以城带乡”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荣县通过课题研究与创建实践紧密结合,聚力协同发展,完善机制保障,有效探索公共文化助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在创新模式引领下,各示范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以及体育健身设施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据统计,7个示范县开展各种各样文艺演出每年200余场,开展公益电影放映5000多场次,演出节目2500余个,惠及村(居)民群众300万余人。7个示范县文化志愿者达到了6000多名,基层业余文化队伍达到4500余支,社会组织280余家,培育社区文艺骨干6.5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