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推荐
大家爱看
非遗专区

民间音乐:象山花锣鼓

日期:2015-08-03      点击:1553


项目名称:象山花锣鼓

项目类别:民间音乐

(一)产生年代

大英县象山镇花锣鼓是大英象山镇特有的乐种,又称花花锣。它创始于清朝(18751880年),象山花锣鼓又称为耍耍锣,是当时象山镇的各姓家族在农闲时演奏的一种同族亲戚之间自娱自乐的鼓乐,是四川川剧锣鼓的变异,每年家族都有自己的击乐队。每遇逢年过节或象山富乐寺庙会,各家族的击乐队都聚一起演奏,开始一起都演奏《大合会》和《小合会》。而后,哪个家族与另一个家族有为争田边地角发生纠葛,就互相以演奏锣鼓来泄愤,以好听的曲牌和完美的演奏来压倒对方。其乐队系由大锣、大鼓、演奏中灵活多变,花饰、色彩新颖,花锣鼓常与唢呐、胡琴、笛子等乐器配合演奏,红白喜事、庙会、节日之时均能大显身手。花锣鼓乐班,因一般系家传右同族组队,故流传地域不广,地域特色十分突出。

(二)分布区域

分布在大英县象山镇、射洪陈古、三台建中一带。

(三)基本内容

   象山花锣鼓演奏由大锣、大鼓、马锣、钹组成,演奏时灵活多变,花饰、色彩新颖,花锣鼓常与唢呐、胡琴、笛子等乐器配合演奏,根据侧重乐器不同,后加花演奏,故形成不同的情感色彩,成为不同的曲牌。常用曲牌八支,也叫八种打法。即:普普一普北(亦名青蛙跳水),婁婁丑(亦名倒插种),冬不弄拱壮、壮丑、普普一壮,丑壮(亦名狗连裆)和壮丑丑壮。各曲以侧重乐器的不同,形成各种情绪色彩。花锣鼓乐班,因一般均系家传或同族组队,故流传地域广大,地乐特色突出。

相关器具:

1、大锣   2、大鼓 3、钹  4、四个马锣

相关作品:

  《一顺风》、《节节高》、《挂帅》、《吊猴子》、《青蛙跳水》、《倒插种》、《狗连裆》、《婁婁壮》、《冬不弄拱壮》、《普普一壮》

(四)基本特征

1、象山花锣鼓由大锣、大鼓、钹、四个马锣组成,由于比一般鼓乐班多了几个马锣,在演奏中灵活多变,花饰、色彩新颖,故花锣鼓曲牌独具特色。

2、象山花锣鼓在演奏时以侧重乐器的不同,形成各种情绪色彩。

3、花锣鼓乐班,因一般均系家传或同族组队,故流传地域广,地域特色突出。

(五)基本价值

1、象山花锣鼓靠家传或同族组队流传,地域特色突出,但目前只有大英县象山当地5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勉强能够演奏,且流传于世的象山花锣鼓曲牌只有区区15首,而且全是口传下来,堪称四川古乐活化石。就是征集到的象山花锣鼓的老乐谱,也令人费神费解,难以演奏。

2、象山花锣鼓是象山镇各姓氏家族农闲时的耍耍锣,为丰富当地的农村文化生活起到积极作用。

3、象山花锣鼓曲式设计规范,起、承、转、合流畅自然,有引子有尾声。它只有基本的节奏和韵律,演奏时各种乐器交替加花,变化无穷,在音乐方面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4、象山花锣鼓是四川川剧鼓乐的一种变异,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六)名录级别

该项目于2006年8月、2006年9月公布为大英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遂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3月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象山花锣鼓演奏

(七)代表性传承人



邓茂洲,男,1932年生人,汉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山花锣鼓》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谱系:

清代流传至今 ——→邓茂洲、陈少林、周安列、夏云峰、周文全

邓茂洲家住大英县象山镇永乐乡2村2社,1956年开始学习象山花锣鼓,收集整理了《一顺风》、《节节高》、《吊猴子》、《青蛙跳水》等曲牌15支,培养演奏花锣鼓徒弟50余人,为传承象山花锣鼓这一民间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其主要代表作品还有《倒插种》、《狗连裆》、《冬不弄拱壮》、《挂帅》等。象山花锣鼓多次参加市县各种演出和大型游演庆典活动,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可和赞扬,在遂宁市第六届涪江之秋文艺调演中获得一等奖,为地方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象山花锣鼓演奏  大钹

象山花锣鼓演奏  堂鼓

象山花锣鼓演奏  锣和二马锣

象山花锣鼓演奏  一马锣


分享按钮
分享到: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了
大家在说 目前尚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