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技艺:大英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项目名称:大英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一)产生年代
大英卓筒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出现于北宋庆历(1041—1048)年间,元明之后又称为“竹筒井”。
(二)分布区域
卓筒小井主要分布在大英县卓筒井镇的六个村(快活岭村、青木村、关昌村、青和村、吴家桥村、三兴村)。
(三)基本内容
小井盐业的生产,因系手工体力操作,土法作业,因此工序繁多,设备复杂。经过前人的辛勤劳动,千百年实践,总结出一套比较科学、系统全面的生产流程。
1、钻井:
(1)打井:又叫凿井、开井、冲井,分三阶段工序进行。
A、勘定井位
有气候勘察法、地形勘察法、钻探勘察法等方法确定井位。
B窍眼
井位确定后安装椎架,把大凿口焊在冲钎上,反复冲打、取浆,直至接近盐卤层。这部分井眼窍眼,叫又叫“大眼”,口径15~20厘米,深约50米。大眼的作用是下放相衔接的楠竹筒(即套管)。楠竹筒的作用是隔绝洞壁上渗透出来的淡水,不许淡水进入井里。竹筒能否隔绝淡水,又是把井钻成功的关键。
C冲打小眼:
隔绝了淡水就打小眼,将冲钎顶端的大凿口换成小凿口,继续往下钻,直到发现卤水为止。这部分叫“小眼”,深100米左右。
(2)修井
维修井眼,分大修、小修。凡井头出现麻头漏水、木竹破烂进行翻修叫大修;凡出现落筒、断火掌、地面水灌入、小眼沉沙结矿,进行排除叫小修。
2、汲卤:把卤水从井底取出,运至卤盆。其操作过程大致为:放入竹筒;跷水如筒;踩水出井;注入水篓(桶);运至水盆。
3、浓卤
将卤水从井里汲出,卤水浑浊,一般浓度在7-10度,这样的卤水咸度低耗燃料,成本高。为了把卤水浓度提到18-20度,就需要浓缩卤水。方法上有自然浓卤和余热浓卤两种。
余热浓卤:
多锅浓卤:在熬盐锅后端置三至六口大锅装卤水,利用余热使其水分蒸发。
灶圈浓卤:在熬盐锅周围挖渠盛卤水,使卤水结矿。
泥灶浓卤:把盐灶的烟囱用盐灰砖砌成园炉形,内置盐灰砖。烧盐时昼夜用盐水浇灌,利用余热使卤水结矿,待到一段时间后将炉内盐灰砖丢入卤水浸泡增加咸度。
石炉浓卤:把盐灶的烟囱用条石砌成圆形或方形,炉顶置水盆,安装洒水壶,利用烧盐蒸发水分,直接取用熬盐,减少泥灶每灶浸泡增加咸度的麻烦。
自然浓卤:
盐田浓卤:
在当阳通风的坡嘴平整一块地方,做成梯级小块晒卤水盐田,利用日晒或风吹蒸发水分。
枝条架浓卤
为提高卤水浓度而产生了晒坝、支架。晒坝一般长60米,宽20米。支条架一般长约30米,高5米,结构如八字型,木质穿斗,支条架上铺满金竹桠,顶端做有“天船”。天船长10米,高1米,宽15米,天船安放在支条架顶端的中部,天船底部有伸向支条架两端的与支条架一样长的空竹筒,竹筒上钻有不规则的小眼。在支架的一侧做有筒车,筒车像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圆罩,高6米,直径5米,被一根横轴穿着。在腰底的外圈上依次安上竹筒,每个长约30~50厘米。并在腰底内圈安上木板,人在板上(内径)走动,促使园罩旋转,将晒坝船形坑中的卤水通过罩上的小竹筒输送到天船里,卤水通过天船底部接出的长竹筒的小眼散流后,再输入滤缸过滤。
4、煎盐
将有经过滤的卤水舀入灶房里的盐锅中,经高温逐渐浓缩成盐。为了使盐洁白,颗粒晶莹,先用桐油刷锅去锈,将卤水倒入盐锅熬制,不断添加卤煮沸熬剂,适时加入菩提壳使卤水结晶成盐。灶匠将有水分的舀入盐仓中,过滤掉水分再把仓中的盐撮到炕上,提胆虑干,即成食盐。
(四)基本特征:
1、工具、技术十分原始,有些工具还一直沿袭北宋时期的技术;
2、开绳式顿钻钻井方法的先河;
3、独具其科学性、历史性和艺术性;
4、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
(五)基本价值:
1、卓筒井技术的主要成就
(1)首创冲击式钻井方法,比西方绳式顿钻钻井原理相同,但比西方早750多年;
(2)首创套管隔水法,与近代石油钻井中多层结构的套管原理相同,但比西方早400多年;
(3)首创世界钻井史中的第一只钻头,即“圜刃”型钻头,其结构与近代石油旋转钻井中采用的鱼尾钻头结构相似,但比西方创造的第一只钻头早750多年;
(4)首创钻井技术关键工具——钻槽子,其工作原理和公用,与近代西方钻井中的活环相似,但比西方制造出的活环早400多年;
(5)首创提捞法采卤,其工艺技术比西方早400多年;
(6)首创康盆低压采气,在世界天然气开发史上这一独特、绝无仅有的科技成果,比现代气井开采工艺毫不逊色。
2、卓筒小井凿井技术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1)人类第一次创造了凿井方法,取代了人工挖掘方法,揭开了人类开发储存于地下深处的矿产资源的历史序幕;
(2)中国的凿井技术是近代“石油钻井之父”;
(3)在盐凿井中发现石油矿藏,掀起了世界性的大量勘探和开发,引起一场世界能源的重大变革,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卓筒小井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和唯一性;
4、卓筒井的发明促进了四川盐业的发展;
5、卓筒井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六)名录级别
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代表性传承人
廖吉荣 ,男,1958年生,汉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英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谱系:
北宋庆历年间流传至今 ——→严昌武——→廖吉荣
廖吉荣生于大英县金元乡三村六社。1969年初中毕业后,外出闯荡,从事过多种手艺。1973年,廖吉荣与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结缘,从此深深地迷上了这项技艺。在师傅严昌武的悉心教授下,廖吉荣很快掌握并熟悉了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的全套技艺。2008年,廖吉荣被正式安排到大英县文物管理所管辖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卓筒井”工作,从事卓筒井保护和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传承。